最近更新

热门点击

教务动态
您当前的位置: 教务处 > 教务动态 > 正文 >

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

时间:2023-12-26  浏览次数:  作者:

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。大力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,带动形成一支技能精湛、结构合理、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队伍,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。职业院校肩负着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、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,培育学生工匠精神,激励更多青年学子走技能成才、技能报国之路,是国家赋予它们的使命和任务。

聚焦文化熏陶,厚植工匠精神培育沃土。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,能够发挥价值涵养和品格熏陶作用,“润物细无声”的影响学生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。用行为阐释工匠精神,将敬业、精益、专注、创新的内涵融入校风、教风和学风,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,构筑起强大的精神支撑。用物质固化工匠精神,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,通过文化长廊、劳模雕塑、大国工匠事迹展等,让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。在学生社会实践、创新创业、志愿服务、文体活动中嵌入工匠精神元素,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情怀。用平台传承工匠精神,注重网络宣传,将工匠精神传承与模范人物事迹展播相结合,用生动、鲜活、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诠释工匠精神。积极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,让大国工匠与学生面对面分享劳模工匠勇于追梦、奋斗成长、敬业奉献的感人事迹,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,增强工匠精神的感染力。

聚焦系统建构,完善工匠精神培育途径。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一定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,加强行业调研,制定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,强化教育教学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。要强化学校服务意识,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,构建产教研学与工匠精神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。创建以学生为中心,校企协同、产业引领、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,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精准度。将学生工匠精神培养、专业技术能力、创新创业实践等要素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,使工匠精神培养具有政策引导及制度保障。强化双创教育系统设计,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,对个性化培养、办学模式创新、师资队伍建设以及配套制度等进行系统建构,将工匠精神培养贯穿于双创教育全过程。

聚焦要素融通,拓展工匠精神培育载体。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价值观的核心体现,应强化思政课程在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中的作用,让思政课程承载工匠精神要素。强化思政课程建设,构筑工匠精神培养载体。工匠精神蕴含的精神品质与思政课“立德树人”的根本任务高度契合,因此,思政课教师要积极主动创新和优化课堂教学形式,深入研究工匠精神的发展脉络,运用案例教学法、体验式教学法、实践探究法等教学方式,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工匠精神的时代伟力,让工匠精神融入学生价值追求,真正做到知行合一。推进课程思政建设,构筑工匠精神培养隐性载体。课程思政教学要坚持把“国之大者”作为政治引领,紧扣报国情怀、时代需要和价值实现等维度,推动工匠精神培养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不断深化。尤其是要立足学生思想状况和专业特点,展示工匠精神价值蕴含,实现工匠精神的技术要素和思政要素在课程目标设定、模块选择设计和课程内容讲授中交汇融通,构建具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课程思政内容。

聚焦队伍建设,锻造工匠精神培育之师。工匠精神的培育要与“双师型”教师队伍建设相融通,贯穿在教师培养管理、教学实践与业绩考核中。通过“外引内培”加强“双师型”教师队伍建设。一方面,选聘大国工匠、劳动模范、能工巧匠、非遗传承人等作为兼职教师,不断提升学校劳动教育、实践教学水平,发挥工匠精神培养示范带动作用。另一方面,构建校企合作师资联合培养机制,有计划地选派教师赴企业一线实践锻炼,感悟工匠精神时代价值,提升实践教学水平。健全“双师型”师资培养制度机制,形成政策导向,不断完善教学、科研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工资分配方案,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。注重发挥校内和校外导师引领作用,通过传帮带加强青年教师培养,打造具备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的高水平“双师型”教师队伍,让爱岗敬业、技艺精湛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变得可视可学可用。

(作者:贾魁,单位:兰州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)